尊敬的马来西亚交通部长陆兆福,
世华媒体集团主席张聪,
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会长吴逸平,
马来西亚中华总会会长吴添泉,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
很高兴应《星洲日报》邀请出席“世华趋势论坛”。《星洲日报》是马来西亚最具影响力的华文媒体之一,你们为马来西亚社会进步及中马关系稳定发展作出特殊贡献。我愿再次向《星洲日报》创刊95周年表示衷心祝贺,预祝“世华趋势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今年是中马建交50周年暨“中马友好年”。自建交之日起,中马关系就是独特的,创新的,充满着活力。马来西亚是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东盟国家,是第一个邀请中国加入“10+1”的国家,也是第一个邀请中国参加东亚峰会的国家。为什么中马关系有这么多个开创性的第一?为什么两个不同经济体量、不同人口规模、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能够不为风雨所动,不受外力干扰,持续发展友好关系?答案在于,我们坚定支持彼此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坚定支持彼此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并在此基础上保持战略沟通、深化政治互信。这是中马友谊历久弥新的稳定器,更是两国关系不断向前的推动力。
50年来,我们坚持战略自主,在高层交往的领航下稳步前行。1974年,马来西亚时任总理拉扎克访华,两国领导人共同签署中马政府联合公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2013年,习近平主席访马,两国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23年,习近平主席同安瓦尔总理就共建中马命运共同体达成重要共识,为新时期中马关系发展擘画蓝图、指明方向。
不久前,我在中国迎接对华进行国事访问的马来西亚最高元首易卜拉欣,并参与了各场活动。我清楚地记得,习近平主席对易卜拉欣最高元首说,中方愿做马方世代友好的亲密邻居,携手发展的真诚伙伴,情同手足的知心朋友,共促和平的重要力量。这四组内涵深刻、情感真挚的短语,体现的是两国领导人对中马关系的精准定位,凸显的是双方对美好未来的共同期许。
50年来,我们坚持合作共赢,在共同发展的目标下携手并进。中马双边贸易额从建交时不足2亿美元攀升至今年的超2000亿美元,增长了1000余倍。中国连续15年成为马最大贸易伙伴,连续多年成为马主要投资来源国。马来西亚是中国在东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国。根据中方统计,今年1至8月,中马双边贸易额达1352.3亿美元,同比增长11%;中国对马投资14.8亿美元,同比上涨13.2%。两位数高速增长的背后,是中马经贸合作成果丰硕、势头强劲,是两国互利共赢潜力巨大、未来可期。
2013年,习近平主席高瞻远瞩、胸怀天下,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中方高兴地看到,马来西亚是最早响应并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合作的国家之一,这为马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带来巨大好处,提供重要助力。以东海岸铁路为例,这条全长665公里的交通干线,截至9月进度已达72.93%,仅建设阶段就能拉动马经济增长2.7%。随着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双方合作将进入更深层次、迈上更高水平。
50年来,我们坚持人文相亲,在跨越山海的旅途中双向奔赴。“回儒领导对话峰会”去年在马成功举办,中华文明同伊斯兰文明在交流互鉴中交相辉映,为两国人民构筑相知相亲的精神家园。目前,中国在马留学生超过4.7万人。中国的厦门大学在马来西亚开设分校,为马培养了一大批青年才俊。马来语课程走进中国17所高校,北京外国语大学还设立了“中国马来研究中心”以及“苏丹易卜拉欣马来研究高级访问学者教席”。
去年底,中马开始实施互免签证政策,两国人民得以到对方国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今年前8个月,来马中国旅客数量已达228万人次。不久前的中国“十一”长假期间,马来西亚成为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的第四大热门目的地。在一趟趟的人员往来、一次次的人文交流中,600多年前郑和七下西洋、五次驻节马六甲播撒的友谊种子花繁叶茂,50年间两国人民在携手应对印度洋海啸、汶川地震、新冠疫情等过程中结下的深厚情谊愈发坚固。这是中马关系穿越时代风浪、通往光明前程的力量之源和信心之基。
女士们,先生们,
“世华趋势论坛”这个名字中,“趋势”二字尤为关键。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全球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面对此起彼伏的热点冲突、地缘矛盾,面对日益突出的安全失序、发展失衡,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世界格局演变的内在逻辑?我们又应该如何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真正趋势?
中国的答案是,和平发展是时代大势,战争冲突是历史逆流;团结合作是时代大势,分裂对抗是历史逆流;开放包容是时代大势,小院高墙是历史逆流。中国始终坚定地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一边,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国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第一,我们坚定不移地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生产国和贸易体,也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商品消费市场。过去几年,在全球经济持续疲软、复苏乏力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保持良好势头、展现强大韧性,实现5%以上的年均增长。特别是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重要机遇,中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5G、光伏、高端装备等一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群体性崛起”,为中国经济平稳换挡、提质升级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今年7月,中国共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