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先生与马来西亚(附图)
驻马来西亚使馆 顾洪兴
2007-04-26 00:00

  2006年是孙中山先生(1866-1925)140 岁诞辰。海内外华夏子孙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纪念这位伟大的国父。人们对孙中山先生在欧洲、美国和日本的革命事迹都耳熟能详,但对他在南洋,特别是在马来西亚的革命事迹仍然知之甚少。

  孙中山从1905年开始在马来西亚芙蓉、瓜拉庇劳、吉隆坡、马六甲、槟城、太平、江沙、和丰、怡保、务边、九洞等地的矿场、橡胶园和街市,宣扬革命理念并组织同盟会。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时将海外革命基地移至庇能(PINANG,槟城的旧称),并于1910年11月13日在槟城召开了对中国命运影响深远、策动广州三·二九之役的同盟会秘密会议,史称“庇能会议”。

  如果没有“庇能会议”,中国近代史极可能要重写。举凡中国民主政治改革的确立、男女平等权利的落实、经济崛起与科技兴国的发展,乃至中华文化的发扬,莫不和辛亥革命的成功息息相关。

  在5000年封建帝制下的旧中国,100年或许只是历史长河中一段插曲,可是辛亥革命和民主共和的奠基,却是旷古耀今的百年春秋,而非平淡无奇的百年孤寂。

  关于孙中山辗转来马,最后将革命基地转移到槟城的经过,必须从孙在新加坡的遭遇先谈起。

  孙中山于1900年曾经到过新加坡,受保皇派指控涉及谋杀,在新被扣,请林文庆协助才脱离了该纠纷。他于1905年再次抵新时,认识了林义顺、陈楚南等人。因为在美国檀香山时就看过宣扬先进思想的《图南报》,对在新加坡推展革命事业燃起了希望,遂有意在新组织同盟会。

  孙中山于1906年年初抵达吉隆坡,由陈楚南等人从新加坡带领乘船而来,从巴生港上岸,想向当时的大矿主寻求经济上的支持。例如他曾与陆佑见面,极力说服后者捐助一批革命军费,结果陆佑为了避开麻烦,一分钱都没给。同年,孙来槟城之前先到怡保,富甲一方的大矿家胡子春(1860-1921)放风说要干掉他,孙连夜撤走。

  孙中山第一次抵槟是1906年,可是诸文献都没有注明确切的日期。当时新加坡的邱宜领写信建议孙中山到槟城募款,原本打算要见邱汉阳(邱天德之子),邱氏不敢接见他,后来由吴世荣、黄金庆、熊玉珊、陈新政、邱明昶等在位于中路门牌65号的小兰亭俱乐部设宴款待,赴会者七至八人。孙中山发表了小演讲后受到一些保守的商人攻击,指他“无父无君”,是大逆不道的“造反”。

  孙中山开始到槟城宣扬革命的过程,并不顺利。可是,他仍然义无反顾的坚持下去。

  庇能会议改变中国命运

  孙中山因长年在海外为革命筹款而在各国间享有极高的知名度,但也因此被许多国家拒绝入境。自第一次广州之役后,香港就拒绝他入境,新加坡、安南、暹罗、日本政府也曾逼迫他离境,这些都是将革命后方转移到槟城的因素。

  孙中山由于多重因素而考虑将革命基地移到槟城,例如《明报》因基金问题而停顿,章太炎要求借济,同盟会却苦无资金。

  孙中山原本以为可以从美国长堤(Long Beach)的何马里(Major Lee)那里获得一笔借款,结果落空了,无法购得起义的军火和其它必需品,因此才有另觅筹款基地的打算。

  中山最后一次抵槟是1910年7 月19日,这时候孙已将中国同盟会南洋总机关部从新加坡搬到槟城来,槟城遂成为华侨革命的总枢纽。面对一连串的起义失败及同志们的殉难牺牲,中山先生心情沉重,面对各国打压及清廷的追缉,其处境更艰难,当时的士气非常低落。

  1910年11月13日,庇能会议在柑仔园门牌400号召开,孙中山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讲,激发革命党人重新奋起。据说孙演讲时声泪俱下,在场人士无不动容,即席筹得8000余元。

  庇能会议的召集,决议要发动广州革命,促成了广州3月29日之役。英勇捐躯的烈士,于1918年时葬于广州北郊的黄花岗,并建立了一座纪念碑,自此“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成了家喻户晓的事迹。

  广州之役虽然以惨败告终,却是历来武装起义中表现最勇敢和壮烈的一次,也对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或辛亥革命,产生重大的影响,并最终将中国从封建帝制中解放出来,开始走向民主的建国之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馆 版权所有
http://my.china-embassy.org/ch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