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华人路名真不少
《中华工商时报》驻马记者 张伟
2007-04-27 00:00

中国与马来西亚的友好交往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考古发现证实,早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已有中国人漂洋过海到达马来半岛南部及婆罗洲(加里曼丹岛)北部。华人的足迹,早已成了马来西亚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华人先贤名字命名的街道即是其中的一个缩影。有报道称,马来西亚14个城镇中,以华人先贤名字命名的街道多达77条,但是这一数字其实并不准确。

能以其名字来命名街道的绝非平庸之辈,他们都是在某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华人。600年前,中国明朝大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曾多次在马来西亚停留。在古城马六甲,有一条街道就是为了纪念他而取名为“郑和将军路”,而“三宝山”、“三宝井”也取自他的尊称(“三宝太监”)。在登嘉楼州,有号称“郑和脚印”的遗迹,在东马的砂捞越州首府古晋,也有一条街道被命名为“郑和元帅路”。拥有华人路名较多的是吉隆坡、新山、芙蓉、槟城和怡保等华人居民较多的城市。

马六甲市区从早期到现在都是华人集中地,这里的建筑物色彩具有浓厚的华族文化特色。市区以华人先贤命名的道路至少7条,最著名是郑和将军路和敦陈祯禄路(“敦”是马来西亚最高元首赐封的最高勋衔,其他勋衔包括“丹斯里”、“拿督”等),其他5条街道是敦梁宇皋路、陈齐贤路、曾昆清路、王金辉路、祈安路。

郑和将军路的命名,是纪念郑和这位伟大航海家。他在马六甲王朝时期,为促进马六甲王朝与中国明朝的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郑和将军路的前身为惹兰班让路,路段是从三宝庙前的交通岛延至士马木交通灯。这条道路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易名“郑和将军路”,以缅怀郑和对建立马六甲与中国邦交的历史功绩。陈祯禄是马华公会(马来西亚最大华人执政党)创办人,也与马来西亚首任总理东姑共同争取国家独立的功臣,当地政府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在其辞世后,特将荷兰街易名为“敦陈祯禄路”。有意思的是,这条街道也是陈祯禄的故居所在地。如今,这些古老建筑物及历史遗产,都成了州政府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以华人先贤命名的道路数十条之多,这些华人先贤多为吉隆坡的开埠和发展功臣,不少人在争取马来西亚国家独立时扮演过重要角色。在这些表彰华人贡献、以他们名字为路名的街道中,一部分是在独立前已存在并沿用直今,一些则是在近年才被易名。

根据历史学者搜集的数据,在1850年至1880年时,吉隆坡出现以华人为名的道路,包括叶亚来路、叶亚石路、叶观盛路和赵煜路。而在1940年前出现以华人领袖为路名为街道,包括陆佑路、陈秀连路、洪成路、张郁才路、秋杰路、辛炳路、嘉炳路。这些以华商命名的路名有的是纪念开埠功臣如叶亚来,一些则纪念争取国家独立的人士如马华的陈祯禄,也有纪念社会名人和富豪如陆佑和陆秋杰。这些道路长短不一,而其中坐落在繁荣闹市中的叶亚来路,只有40码长。叶亚来曾担任吉隆坡行政长官,陆佑是著名企业家和慈善家,赵煜是修筑铁路的功臣,洪成、辛炳是建筑承包商,陈秀连、辛亚荣、陆秋泰、朱晴溪是矿业主,叶观盛、叶亚石、邱德懿则是著名侨领。

160年前出生于广东台山赤溪的叶观盛,是开埠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的华人先贤,他是吉隆坡最后一任甲必丹(1889-1901,甲必丹,系captain的音译,其主要职责是管理某一地区有关华侨人的事务,华侨俗称为“甲大”或“老太”,是一个很有权势的职位,由当地政府委任。),他曾任雪兰莪州立法议员、吉隆坡首任卫生局委员等职。

据史料记载,叶观盛出身贫农家庭,在家乡时生活非常穷困,18岁时随水客被卖猪仔到马来西亚做矿工,认识了叶亚来和叶亚石,后来经营矿产业起家致富。叶观盛热心慈善和教育事业,1881年,他捐巨款创建“培善堂”,施医赠药,为病人解脱痛苦,独资维持慈善事业达13年之久。叶观盛对教育也十分重视,1894年,维多利亚书院创立,他是创办人之一。为纪念他的功绩,吉隆坡以他的名字将一条街道命名为“叶观盛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馆 版权所有
http://my.china-embassy.org/ch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