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就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接受新华社专访
2010-11-16 15:38

  新华社北京7月8日电(记者江国成)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西部大开发工作会,会议系统总结了西部大开发1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丰富经验,全面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和西部大开发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研究部署了今后一个时期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各项任务。

  西部大开发10年来,西部地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今后一个时期,中央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思路是什么?新华社记者为此对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进行了专访。

  新华社记者: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0年来,西部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您觉得都有哪些突出成就?

  发改委负责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0年,成就巨大,开局良好。西部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地区生产总值比10年前翻了两番多,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相继建成了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一批标志性工程,初步形成了横跨东西、纵贯南北的交通网络。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西部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提高了6.7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山更绿、天更蓝、水更清。产业结构调整迈出实质性步伐,初步形成了一批在全国有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人民生产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都翻了一番多,城乡面貌焕然一新。西部大开发的10年,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最好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对国家贡献最突出的10年。

  新华社记者:在刚刚闭幕的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都指出,西部大开发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中具有优先地位,在促进社会和谐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请问,为什么这样定位?

  发改委负责人:这是西部地区的特殊性质、特殊地位决定的,是适应国内外新形势、应对新挑战决定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决定的。

  首先,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发展的差距仍然较大,西部地区仍然是中国最落后的地区,是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中的“短板”,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能建立在区域差距过大的基础上。

  第二,西部地区是中国大江大河的主要发源地,是森林、草原、湿地和湖泊等集中分布区,生态地位极其重要,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同时又是生态脆弱区,是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石漠化严重地区。只有搞好西部的生态建设,才能保持国家生态安全,为中国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第三,西部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区,陆地边境线占全国的80%以上,是各民族文化交汇地,也是反分裂、反渗透、反颠覆的重点地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共享发展改革成果,对促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第四,应对世界经济格局深刻变化,扩大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消除资源和环境瓶颈约束任务艰巨,这都凸显了西部地区战略资源丰富和市场潜力巨大的优势。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将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巨大市场空间和回旋余地。

  新华社记者: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是什么?

  发改委负责人:按照中央部署,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进一步加大投入、强化支持,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核心,以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为支撑,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发展保障能力;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建设美好家园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着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着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民生改善;更加注重优化区域布局,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今后10年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目标是:西部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上一个大台阶,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一个大台阶,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与东部地区差距明显缩小;生态环境保护上一个大台阶,重点生态区综合治理取得积极进展,森林覆盖率逐步提高,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

  新华社记者:西部大开发前10年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请问中央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是否还会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将会重点投向哪些重点领域?

  发改委负责人:中央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明确提出,要继续把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地位,加快构建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在交通建设方面,中央提出了全面加强铁路、公路、民航、水运建设,扩大路网规模,提高通达能力。建设“五横四纵四出境”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水利建设方面,提出要按照节约优先、优化配置、有效保护、综合治理的原则,加强西部水利规划,加大工程措施力度,重点解决西南地区工程性缺水、西北地区资源性缺水问题。油气管道和输电通道建设,提出要继续提升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能力,增加资源产地油气供给规模,满足当地生产生活需要。此外,还对信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要求。

  新华社记者:西部地区生态极其脆弱,请问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在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方面有什么新的举措?

  发改委负责人:在切实巩固现有生态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整合各类资源,转变治理方式,从分散治理向集中治理、从单一措施向综合措施、从偏重数量向提升质量转变,重点建设“五大重点生态区”,扎实推进“十大生态建设工程”,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使西部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再上一个大台阶。

  新华社记者:中央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大开发的投入和支持力度,请问有什么具体政策措施?

  发改委负责人:支持政策涉及财政、税收、投资、金融、产业、土地、价格、生态补偿、人才、帮扶等多个领域,主要有:

  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央提出加大对西部地区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逐步缩小西部地区地方标准财政收支缺口,用于教育、医疗、社保、扶贫开发等方面的专项转移支付重点向西部地区倾斜;推进资源税改革,对煤炭、原油、天然气等的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增加资源产地地方财政收入;中央投资项目将重点向西部地区民生工程等领域倾斜等。

  为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发展保障能力,中央将提高专项建设资金投入西部地区的比重,提高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补助标准和资本金注入比例;中央安排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西部地区县及县以下和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市地级配套资金;完善建设用地审批制度,简化程序,保障重点工程建设用地等。

  为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中央提出要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逐步在森林、草原、湿地、流域和矿产资源开发领域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逐步提高国家级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增加对上游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加快制定关于生态补偿政策的指导意见和生态补偿条例等。

  为鼓励西部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央提出要在西部地区实施有差别的产业政策,凡是有条件在西部地区加工转化的能源、资源开发利用项目,支持在西部地区布局建设并优先审批核准,制定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对西部地区的鼓励类产业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实施差别化的土地政策,安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时,适度向西部地区倾斜等。

  为推动西部地区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中央提出鼓励和支持西部地区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建立和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以及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体系;积极推动西部地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化同周边国家发展合作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馆 版权所有
http://my.china-embassy.org/chn/